枉看平生多少书,分明便是蠹书鱼。出自哪首诗?

春秋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蠹书鱼

宋·刘克庄

枉看平生多少书,分明便是蠹书鱼。

千编万简皆成蠹,不若携筇看种蔬。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克庄(1187年—1269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颇高,是南宋后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与陆游、杨万里等人齐名,刘克庄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婉约的一面,且善于化用前人诗句,自成一家之言,他的词作也颇受后人推崇,有《后村长短句》传世。

译文

枉费了我平生看了那么多的书,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就像那蠹书鱼一样(只会蛀蚀书籍),成千上万的书卷都被蠹虫蛀蚀,还不如拿着竹杖去看人家种蔬菜来得实在。

释义

“枉看平生多少书”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读书经历的反思和自嘲,认为自己虽然读了很多书,但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就或收获。“分明便是蠹书鱼”则进一步用蠹书鱼(一种蛀蚀书籍的虫子)来比喻自己,暗示自己读书虽多,但并未真正理解或运用书中的知识,反而像是在蛀蚀书籍一样。“千编万简皆成蠹”继续强调书籍被蠹虫蛀蚀的情境,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对自己读书无成的感慨。“不若携筇看种蔬”则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认为与其在书本中虚度光阴,不如去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赏析

这首诗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读书无成的感慨和反思,诗人通过将自己比作蠹书鱼,巧妙地揭示了读书与理解、运用知识之间的鸿沟,同时也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刻,既有对过去的反思和自嘲,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文学追求有关,刘克庄一生仕途坎坷,虽然文学成就颇高,但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和认可,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可能对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文学追求产生了反思和质疑,从而写下了这首自嘲意味浓厚的诗歌,诗人也可能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寄托,从而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读书无成的感慨和反思,也展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对比手法,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经历融入诗歌之中,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感染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