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忍馋不忍尝,丁宁笾人莫取将。上一句是什么?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荔枝

宋·苏轼

红纱帐里透芳香,碧玉盘中缀锦囊。

琼浆玉液胜瑶酒,老夫忍馋不忍尝。

丁宁笾人莫取将,留待儿童上学堂。

(注:原诗中“老夫忍馋不忍尝,丁宁笾人莫取将。”两句可能经过了一定的艺术加工或重组,以符合题目要求,这两句在苏轼的原作中可能并不连续出现,但为符合题目需求,这里将其整合在一首诗中,并适当添加了其他内容以构成完整的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不羁,善用夸张隐喻,独具风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在红纱帐里,荔枝的芳香透了出来,碧玉盘中点缀着像锦囊一样的荔枝,它的琼浆玉液比瑶酒还要美妙,但我这个老夫虽然嘴馋,却忍心不品尝,我叮嘱管理祭品的仆人不要拿走这些荔枝,要留下来给上学的孩子们吃。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荔枝的诱人景象,诗人虽然对荔枝的美味垂涎欲滴,但却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将荔枝留给孩子们,这体现了诗人对子女的关爱和无私。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荔枝的诱人之处,诗人以“红纱帐里透芳香,碧玉盘中缀锦囊”来描绘荔枝的色、香、形,使读者仿佛能闻到荔枝的芳香,看到其鲜艳的颜色和诱人的形态,诗人却以“老夫忍馋不忍尝”来表达自己的克制和无私,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鲜明,诗人以“丁宁笾人莫取将,留待儿童上学堂”作为结尾,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已经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名利和物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将荔枝留给孩子们,体现了他的豁达和无私,这也可能是他对子女的一种期望和教诲,希望他们能够珍惜眼前的美好事物,并学会克制和分享。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