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道长松去去幽,一松奇怪独凌秋。全诗是什么?

小星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独松

宋·王安石

夹道长松去去幽,一松奇怪独凌秋。

气侵寒日凌霜色,影转斜阳恋旧游。

风定半空云不卷,雨余千嶂翠还流。

欲知此老奇绝处,须看青天出白头。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以富国强兵,减轻人民负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的发起者,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风格雄健简练,语言质朴刚劲,思想深刻。

译文

道路两旁的长松绵延不绝,幽深静谧,其中有一棵松树特别奇特,独自凌立于秋日之中,它的气势侵凌着寒冷的日光,凌霜傲雪,展现出坚韧不拔的色泽;树影随着斜阳转动,仿佛在留恋着过去的游历,风停之后,半空中的云彩不再翻卷,雨过天晴,千山万壑的翠绿更加浓郁,仿佛流动起来,要想知道这棵老松奇特绝伦之处,就必须仰望那青天之上,它露出白色的树梢。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一棵独特松树的描绘,展现了其坚韧不拔、凌霜傲雪的高洁品质,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松树的形态、气势、色彩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融为一体,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坚韧精神的颂扬。

赏析

这首诗以“独松”为题,通过对比和烘托的手法,突出了松树的独特之处,首联“夹道长松去去幽,一松奇怪独凌秋”直接点题,将松树置于幽静深长的道路两旁,而其中一棵松树因其奇特而独自凌立于秋日之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颔联和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松树的气势和周围环境的变化,通过“气侵寒日”、“影转斜阳”、“风定云不卷”、“雨余翠还流”等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松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尾联“欲知此老奇绝处,须看青天出白头”则以点睛之笔,强调了松树的奇特之处,并引导读者去仰望和欣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他退居金陵(今南京)时期,面对政治上的挫折和人生中的困境,王安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这棵独自凌立于秋日之中的松树,正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也是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安石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态度和坚韧精神。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