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宋·释绍嵩
柯山不患无人作,便合留中作近邻。
林壑深藏千叠翠,溪流暗咽万重春。
白云出岫闲相逐,明月当空静自真。
此地风光无限好,何须更问世间尘。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满足题目要求,历史上释绍嵩虽为宋代僧人、诗人,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而是根据题目关键词构思创作。)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南宋时期,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僧人,不仅精通佛法,还擅长诗文创作,留下了不少描绘山水自然、抒发禅意的佳作,释绍嵩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
译文
柯山不用担心没有人来欣赏,它本身就适合留在心中作为近邻,山林沟壑中深藏着层层叠叠的翠绿,溪流在暗处低吟着万重春色,白云从山峦中悠然飘出,相互追逐嬉戏;明月高悬天空,宁静而纯真,这里的风光无限好,又何必再去询问世间的尘嚣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柯山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诗人认为柯山无需担心无人欣赏,因为它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值得人们留在心中作为亲近的邻居,诗中通过对林壑、溪流、白云、明月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柯山的幽静、清新和美丽,诗人以“此地风光无限好,何须更问世间尘”作结,表达了对山水自然的沉醉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赏析
这首诗以柯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热爱,诗中“柯山不患无人作,便合留中作近邻”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柯山的赞赏之情,又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林壑、溪流、白云、明月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柯山的幽静和美丽,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最后两句“此地风光无限好,何须更问世间尘”,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沉醉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使整首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假设它是在一个宁静的春日里,诗人独自漫步于柯山之间,被眼前的美景所打动而创作的,诗人通过对柯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景,这样的创作背景既符合诗人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也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追求自然美、超脱世俗的传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