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杂咏
清代:华喦
高岭逼星河,风林迎马驼。
三月阴晴顷刻分,晚来非午午非晨。
重崖迷去路,叠嶂隐孤村。
此地从来少客过,春禽啼处认啼痕。
作者及朝代
作者:华喦(1682年—1756年),清代杰出绘画家、书法家,字秋岳,号新罗山人、东园生、布衣生、离垢居士等,福建上杭人,后寓居扬州,工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脱去时习,力追古法,写动物尤佳。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华喦是清代中期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造诣著称,他的画作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皆能,且各具特色,在绘画技法上,他追求古法,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还擅长书法,其书法作品也备受赞誉。
译文
高高的山岭仿佛逼近了银河,风中的树林像是在迎接过往的马驼。
三月的天气阴晴变化无常,顷刻之间就可能转换,傍晚时分已不再是中午,中午也早已不是清晨。
重重叠叠的山崖让人迷失了去路,层层叠叠的山峰中隐藏着孤独的村庄。
这个地方向来很少有客人经过,只有春鸟的啼叫声中还能辨认出它们啼叫的痕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见的自然景象和感受,首句“高岭逼星河”写出了山势的高峻,次句“风林迎马驼”则表现了山林的幽静和生机。“三月阴晴顷刻分,晚来非午午非晨”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中天气的瞬息万变,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险峻和孤独,以及诗人对这片少有人迹之地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山中行走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诗中通过对山势、天气、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了一种幽静、神秘、变幻莫测的氛围,诗人也通过“此地从来少客过”等句,表达了对这片少有人迹之地的感慨和留恋,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华喦在山间行走时所作,他热爱大自然,常常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在一次行走中,他看到了高峻的山岭、幽静的风林、变幻莫测的天气以及隐藏在群山之中的孤独村庄,心中充满了感慨和留恋,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山行杂咏》,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