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月如何休得雨,麦秋却是要它晴。上一句是什么?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祈雨

宋·曾几

梅月如何休得雨,麦秋却是要它晴。

只今陇亩无多润,已觉笙歌处处声。

作者及朝代

作者:曾几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曾几(1085年-1166年),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学识渊博,勤于政事,文学造诣深厚,与陆游、赵蕃、韩淲等人多有唱和,是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之一,曾几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善于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梅子成熟的月份为何偏偏不下雨呢?而到了麦子成熟的初夏时节,却又多么希望它是晴天,现在农田里已经得不到多少雨水滋润了,可是城市里却已经处处响起了笙歌欢乐之声。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梅月(即农历四月,梅子成熟的季节)与麦秋(即农历五月,麦子成熟的季节)的天气需求,表达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前两句直接提出问题,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农田的干旱与城市的繁华,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深切关注,前两句通过对比梅月与麦秋的天气需求,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农田的干旱与城市的繁华,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现实的不公与矛盾,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田的干旱和农民的无奈,同时也以讽刺的口吻指出了城市生活的奢侈与安逸,整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曾几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深入民间,了解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农业生产的困难,在梅月时节,农民们希望下雨以滋润农田,促进作物生长;而到了麦秋时节,他们则希望晴天以利于麦子的收割和晾晒,现实往往与人们的愿望相悖,农田得不到足够的雨水滋润,而城市里却处处充满了笙歌欢乐之声,这种鲜明的对比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他于是写下了这首《祈雨》诗,以表达自己对农业生产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