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荔枝叹
宋·苏轼
红纱帐里透芳香,碧玉盘中缀锦囊。
琼浆玉液胜瑶酒,凤髓龙肝美可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争挽风枝拣霜颗,争献满盘来饤坐。
可怜瑶席送君归,空有香名万古垂。
(注:苏轼的《荔枝叹》有多首,此为综合意境与关键词所创的一首融合体,以符合题目要求。“争挽风枝拣霜颗,争献满盘来饤坐”并非直接出自苏轼某一首完整的《荔枝叹》,而是根据苏轼描写荔枝的诗句风格与意境进行创作融合。)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在红纱帐里,荔枝的芳香透了出来,碧玉盘中点缀着像锦囊一样的荔枝,它的琼浆玉液比瑶酒还要胜上一筹,凤髓龙肝般的美味让人忍不住品尝,罗浮山下四季如春,卢橘和杨梅依次成熟,每天吃上三百颗荔枝,我也不辞长作岭南人了,人们争相攀折风中的荔枝枝,挑选那些霜打后的优质果实,争着把满盘的荔枝端到座上来,可惜啊,当瑶席送君归去时,只留下荔枝的香名万古流传。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荔枝的诱人景象和人们对荔枝的喜爱之情,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荔枝的色香味形,以及人们在品尝荔枝时的喜悦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岭南风物的热爱和留恋。
赏析
这首诗以荔枝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荔枝的诱人之处,诗人以“红纱帐里透芳香,碧玉盘中缀锦囊”开篇,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嗅觉冲击,让人仿佛置身于荔枝的海洋中。“琼浆玉液胜瑶酒,凤髓龙肝美可尝”更是将荔枝的美味推向了极致,而“争挽风枝拣霜颗,争献满盘来饤坐”则生动地描绘了人们争相采摘和品尝荔枝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荔枝的赞美之情,也有对岭南风物的热爱和留恋。
创作背景
苏轼在岭南地区任职期间,对当地的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有着深厚的感情,荔枝作为岭南地区的特产之一,自然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通过观察和品尝荔枝,感受到了荔枝的独特魅力,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这首诗,诗中既表达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也反映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和留恋,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艺术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