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看小树双团栾,碧琉璃叶黄金丸。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荔枝

宋·苏轼

红纱帐里透芳香,碧玉盘中缀锦囊。

琼浆玉液胜瑶酒,偶看小树双团栾。

碧琉璃叶黄金丸,风露清凉夜正长。

若使杨妃知此味,荔枝应不到长安。

(注:虽然“偶看小树双团栾,碧琉璃叶黄金丸”这两句在苏轼的现存作品中并未直接完整出现,但根据题意和苏轼对荔枝的描写,我融合了其风格与意象创作了这首假托苏轼之名的诗,这两句诗是对苏轼及其他古代诗人描写荔枝风姿的一种概括与想象。)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在红纱帐中透出阵阵芳香,碧玉盘中点缀着锦囊般的荔枝,琼浆玉液般的荔枝汁胜过瑶酒,偶尔看见小树上挂满了成双成对的荔枝,碧绿的琉璃叶下挂着金黄色的荔枝,风露清凉,夜晚正长,如果杨贵妃知道这种美味,恐怕荔枝就不会被送到长安去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荔枝的色香味形,以及它所带来的美好感受,诗中“红纱帐”、“碧玉盘”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高贵而优雅的氛围,而“琼浆玉液”、“碧琉璃叶黄金丸”则生动地描绘了荔枝的色泽与口感,表达了诗人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荔枝为题材,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荔枝的独特魅力,诗人以“红纱帐”、“碧玉盘”等高贵之物来衬托荔枝的珍贵,又以“琼浆玉液”、“碧琉璃叶黄金丸”等形象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荔枝的色泽、口感与形态,使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亲口尝到荔枝的美味,诗人还通过“若使杨妃知此味,荔枝应不到长安”的想象,进一步强调了荔枝的珍贵与难得。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苏轼确实对荔枝情有独钟,他在被贬谪到广东惠州时,曾写下多首赞美荔枝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表达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也反映了他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刻感受,可以想象,如果苏轼真的写过这样一首诗,那么它很可能是在他被贬谪到南方时,对当地荔枝的赞美与感慨之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