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唐·贾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餐菊为粮露为醑,染雾作巾云作屦。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作者及朝代: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人称“贾长江”或“贾浪仙”,唐代诗人,汉族,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区)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作者简介:
贾岛是唐代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一生以作诗为乐,追求诗句的精炼与意境的深远,他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质朴自然,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情感,贾岛的诗作在当时就广受赞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头,坐下来看云起云落。
偶然间来到松树下,头枕着石头就地而眠。
山中有什么呢?只有满岭的白云。
这些美好的景色只能让我自己愉悦,却无法赠送给您。
我把菊花当作粮食,露水当作酒浆;用雾气染制头巾,用云彩编织鞋子。
虽然没有宾主相迎的礼节,但我却领悟到了清净的道理。
兴致尽了我就下山去,何必一定要等到你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贾岛在山中寻访菊花潭主人不遇的情景,他走到水的尽头,坐下来欣赏云起云落,偶然间在松树下高枕石头而眠,他感受到山中的美景,但无法赠送给友人,于是自己以菊花为食,露水为酒,用雾气和云彩制作衣物,领悟到了清净的道理,他兴尽而返,不必等待主人的归来。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山中的美景和诗人的心境,诗人通过“餐菊为粮露为醑,染雾作巾云作屦”等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但更多的是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领悟,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质朴自然,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贾岛在山中寻访菊花潭主人不遇时所作,当时,贾岛可能正处于一种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心境之中,他渴望在山水之间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在寻访菊花潭主人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山中的美景和自然的魅力,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情感,这首诗也反映了贾岛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