褰裳涉溪溪水浅,著屦度桥桥柱新。全诗是什么?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褰裳涉溪溪水浅,著屦度桥桥柱新。

林深路迷鸟相引,云起山昏日半沉。

野老逢迎争识面,村童来往学书声。

此行不为求名利,且向山中觅故人。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杜牧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风格清新俊逸,意境深远,多抒发个人情怀与对时局的感慨。

译文

提起衣裳涉过溪水,溪水清澈见底,不深不浅;穿上鞋子走过新桥,桥柱崭新,稳固可靠,林中道路曲折迷人,鸟儿似乎在为我引路;云雾缭绕,山色昏暗,太阳已半落西山,村里的老人争相前来相识,孩童们则来回奔跑,模仿读书的声音,我这次出行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要到山中寻找久违的朋友。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行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与乡村生活的宁静,首联“褰裳涉溪溪水浅,著屦度桥桥柱新”以涉溪过桥的场景开篇,点明了山行的起点与路径;颔联“林深路迷鸟相引,云起山昏日半沉”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林间的幽静与迷蒙;颈联“野老逢迎争识面,村童来往学书声”通过人物活动展现了乡村的淳朴与文化的传承;尾联“此行不为求名利,且向山中觅故人”则表达了诗人此行的目的与心境,即远离尘嚣,寻觅友情。

赏析

这首诗以山行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人物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溪水浅”、“桥柱新”等细节描写,既体现了山水的清新与生机,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纯净与宁静,而“鸟相引”、“日半沉”等意象的运用,则增添了诗歌的朦胧美与意境的深远,诗人通过“野老逢迎”、“村童学书”等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和谐与文化的传承,表达了对淳朴民风的赞美与向往,尾联“此行不为求名利,且向山中觅故人”更是点睛之笔,直接点明了诗人的高洁情怀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晚年时期,当时他因仕途不顺而心生厌倦,渴望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决定独自前往山中探访久违的朋友,途中所见所感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写下了这首《山行》,通过这首诗,杜牧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更寄托了对友情与人生真谛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