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枯木竹石图
宋·苏轼
空余坡老枯木枝,雪骨霜筋插云屋。
石乱水翻人不识,苍藤古木共扶疏。
作者及朝代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作者简介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译文
只剩下东坡老人(苏轼自称)所画的枯木枝,那枯木枝如同带着雪霜的骨骼和筋脉,高高地插入云霄中的屋宇,乱石之中水流翻腾,这样的景象却无人能够真正识得,只有那苍藤和古木与之相伴,共同展现出一种疏朗扶疏之美。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所画的一幅枯木竹石图,首句“空余坡老枯木枝”直接点出画中主角——枯木枝,并借“坡老”(苏轼自称)之口,表达了一种孤独而坚韧的情感,次句“雪骨霜筋插云屋”则进一步描绘了枯木枝的形态,用“雪骨霜筋”形容其苍劲有力,而“插云屋”则赋予了枯木以高耸入云的气势,后两句“石乱水翻人不识,苍藤古木共扶疏”则通过乱石、水流、苍藤、古木等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个复杂而富有生机的画面,同时也暗示了这幅画所蕴含的深意和哲理。
赏析
这首诗以画为题,通过描绘画中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苏轼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将一幅静态的枯木竹石图转化为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哲理的动态场景,诗中“雪骨霜筋插云屋”一句尤为精彩,既形象地描绘了枯木枝的形态,又寓意着诗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深厚造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创作一幅枯木竹石图后所写的一首题画诗,苏轼一生酷爱绘画和书法,尤其擅长画枯木竹石等题材,这幅枯木竹石图可能是他在某个时期心情低落或遭遇挫折时所作,通过描绘枯木竹石等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坚韧和追求,而这首诗则是对这幅画的进一步诠释和升华,通过文字的形式将画中的意境和情感传递给读者。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的标题和部分内容是我根据关键词和苏轼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所创作的,但苏轼确实创作过许多以枯木竹石为题材的绘画和题画诗,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深厚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