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虹桥倚锺阜,渡将老子到吴门。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姑苏台

明 · 文徵明

高台千尺倚晴空,

山色微茫云气通。

万象画图里,

千家锦绣中。

楼台横紫翠,

水陆走青红。

化作虹桥倚锺阜,

渡将老子到吴门。

作者及朝代

作者: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译文

高高的姑苏台耸立在晴朗的天空下,山色朦胧,云气缭绕相通,万象如同在图画之中,千家万户仿佛置身于锦绣之中,楼台掩映在紫翠之间,水陆交通繁忙,色彩缤纷,它仿佛化作了一座彩虹般的桥梁,倚靠着锺山,将我这把老骨头渡到了吴门。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姑苏台(位于今江苏苏州)的壮丽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姑苏台的雄伟与美丽,诗中“化作虹桥倚锺阜,渡将老子到吴门”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姑苏台的赞美,也寓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赏析

这首诗以姑苏台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姑苏台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首联“高台千尺倚晴空,山色微茫云气通”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姑苏台的高耸入云和周围山色的朦胧之美,颔联和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姑苏台的美丽景色和繁华景象,通过“万象画图里,千家锦绣中”和“楼台横紫翠,水陆走青红”等句,将姑苏台比作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尾联“化作虹桥倚锺阜,渡将老子到吴门”则寓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将姑苏台比作一座彩虹般的桥梁,将自己渡回故乡。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徵明在游览姑苏台时所作,姑苏台作为苏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文徵明在游览过程中,被姑苏台的壮丽景色所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赞美姑苏台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徵明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首诗也展现了文徵明作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底蕴。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