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中云
宋·陈与义
玄云直下素光开,雨到前山只恐回。
拄杖芒鞋无近远,石泉槐火一时来。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河南洛阳人,他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作者简介
陈与义在北宋末年已有诗名,但真正为他赢得文学地位的,却是南宋初年的作品,南渡之后,因历经国破家亡的苦难,作品内涵加深了,诗风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由早年的清新明快,变得雄浑悲壮,感慨伤时,他善于在自然景物中寓含深沉的感慨,曲折地表现对时局的忧虑,具有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的特色。
译文
乌云直扑而下,月光瞬间被遮蔽,眼看雨就要落到前山,却又担心它会转回,我手持拄杖,脚踏草鞋,无论远近都无所谓,只愿那山间的石泉和篝火能一同到来,为我驱散这旅途的疲惫。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行走时遇到乌云压顶、雨将至未至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内心感受,首句“玄云直下素光开”以乌云和月光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紧迫而神秘的氛围;次句“雨到前山只恐回”则透露出作者对雨势的期待与担忧;后两句则通过“拄杖芒鞋”和“石泉槐火”的意象,展现了作者不畏艰难、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首句“玄云直下素光开”以乌云和月光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紧张而神秘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雨到前山只恐回”则通过雨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期待,后两句则通过“拄杖芒鞋”和“石泉槐火”的意象,展现了作者不畏艰难、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的苦难和流离失所的生活,他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无奈,他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这首诗正是他在山中行走时,面对乌云压顶、雨将至未至的情景,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坚韧和乐观精神,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