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有时相思即命驾,连床夜雨听松风。(此句虽非直接出自上诗,但为解析需要,将其融入情境说明)
作者及朝代
作者:常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字太初,籍贯不详,后隐居鄂州武昌(今属湖北),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等艺术成就较高,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而颇有出蓝之胜。
译文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相伴。
松林间隙透出的微光,如同清冷的月光,依然为你而留。
茅亭里花影婆娑,药院中的青苔在滋长。
我也要辞别俗世,与西山的鸾鹤为群了。
(附加“有时相思即命驾,连床夜雨听松风”意境:有时因思念你便驾车前往,与你共宿,在夜雨中倾听松风的声音。)
释义
此诗通过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真挚情感,诗中描绘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环境,以及诗人与友人共度的宁静时光,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与淡泊。
赏析
常建的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令人向往的隐逸生活画卷,诗中“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两句,以清溪之深、孤云之独,映衬出隐居之地的清幽与孤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则通过月光与松林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温馨的氛围,仿佛月光也在为友人而留。
“有时相思即命驾,连床夜雨听松风”虽非原诗直接内容,但可视为对诗人与王昌龄深厚友情的生动写照,这两句诗以“相思”为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而“命驾”则体现了诗人不顾一切前往探望的决心,在夜雨中共宿,倾听松风的声音,更是将这份友情推向了高潮,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默契与共鸣。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创作于常建与王昌龄交往期间,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其诗歌风格雄浑豪放、意境深远,常建与王昌龄同为唐代诗人,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此诗便是常建在探访王昌龄隐居之处时所作,通过描绘隐居之地的清幽环境与两人共度的宁静时光,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真挚情感,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墨客追求精神自由、超脱世俗的生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