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琴
唐·王昌龄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清。
仿佛弦指间,遂见孤山情。
心积和平气,本来生已成。
夜久高弦索,醉余绿绮膝上横,学得松声与水声。
作者及朝代
王昌龄,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698年,卒于约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
作者简介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齐名,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而著称,尤其擅长七言绝句,王昌龄的诗作多描写边塞风光、将士生活以及个人情感,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动人,他的作品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孤独的桐木琴发出幽远的声响,它的朴素中传递着清幽与纯净,仿佛在琴弦与手指之间,就能看见孤山那独特的景致,心中积累了平和的气息,这本来就是生命所追求的境界,夜深人静之时,高亢的琴弦声响起,醉意朦胧中,绿色的古琴横放在膝盖上,我弹奏出的琴声仿佛学得了松涛与水流的声音。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弹奏古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和谐生活的向往,诗中“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清”描绘了古琴的音质与特点,而“夜久高弦索,醉余绿绮膝上横”则展现了诗人醉后弹琴的闲适与自在,学得松声与水声”则表达了诗人通过琴声与自然共鸣,追求心灵上的平静与自由。
赏析
这首诗以古琴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与琴之间的情感纽带,诗中“孤桐秘虚鸣”一句,既写出了古琴的材质与音质,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追求,而“夜久高弦索,醉余绿绮膝上横”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醉后弹琴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与诗意,学得松声与水声”一句,则表达了诗人通过琴声与自然共鸣,追求心灵上的平静与自由,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和谐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昌龄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时,面对现实的压力与困境,诗人通过弹奏古琴来寻求心灵上的慰藉与自由,在醉意朦胧中,他横放古琴于膝盖上,弹奏出松涛与水流的声音,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正是诗人在困境中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灵自由的表现,这首诗也体现了王昌龄对诗歌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古琴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展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