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斋玉立万孱颜,三日深行紫翠间。出自哪首诗?

小星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黄山行

明·汤宾尹

天斋玉立万孱颜,三日深行紫翠间。

夜半前峰呼月上,雨中孤寺送僧还。

松风清冽溪声急,云气苍茫树影寒。

欲识黄山真面目,须从名迹访遗篇。

作者及朝代

作者:汤宾尹(1549年-1627年)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汤宾尹,字嘉宾,号霍林,安徽宣城人,明代文学家、官员,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南京国子监祭酒等职,他学识渊博,诗文俱佳,尤其在古文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是明代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汤宾尹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个人情感。

译文

黄山的天都峰如玉般耸立,万峰峥嵘,我在紫翠交织的山间行走了三日,夜半时分,前峰仿佛在呼唤月亮升起;雨中,孤寺的钟声伴随着僧人归来的脚步,松风清冽,溪水湍急,云气苍茫中树影显得格外寒冷,要想真正认识黄山的真面目,必须从古人的遗迹和诗篇中去探寻。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黄山行走三日的所见所感,首联“天斋玉立万孱颜,三日深行紫翠间”直接点出黄山天都峰的雄伟和诗人在山间行走的经历,颔联“夜半前峰呼月上,雨中孤寺送僧还”通过描绘夜晚和雨中的景象,展现了黄山的幽静和神秘,颈联“松风清冽溪声急,云气苍茫树影寒”则进一步描绘了黄山的自然风光,松风、溪水、云气和树影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尾联“欲识黄山真面目,须从名迹访遗篇”则表达了诗人对黄山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人诗篇的敬仰。

赏析

这首诗以黄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如“天斋玉立”、“紫翠间”、“松风清冽”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音乐感,诗人还通过描绘夜晚和雨中的景象,以及从古人诗篇中探寻黄山真面目的想法,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汤宾尹在游览黄山时所作,黄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自然景观闻名于世,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竞相描绘的对象,汤宾尹在游览黄山时,被其壮丽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黄山的自然美景,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