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後春生人未觉,弄丝蟢子独先知。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早春曲

唐·刘方平

雪後春生人未觉,

弄丝蟢子独先知。

半开桃蕊娇含露,

欲绽杨枝嫩滴酥。

作者简介

刘方平,唐代诗人、画家,生卒年不详,大致活动于唐天宝年间(742年-756年),他擅长五言绝句,多写田园风光和闺情乡思,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刘方平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虽不算显赫,但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佳作。

译文

雪后初晴,春天的气息悄然滋生,人们还未察觉到这微妙的变化,而织网的蜘蛛(蟢子)却已经敏锐地感知到了春天的到来,桃花半开,娇艳欲滴,花瓣上挂着晶莹的露珠;杨树的新枝也即将绽放,嫩绿的枝条仿佛滴下了酥油一般。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自然界的微妙变化,首句“雪後春生人未觉”点明了时节——雪后初春,而人们尚未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次句“弄丝蟢子独先知”则以蜘蛛(蟢子)的活动,暗示了自然界的生灵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后两句“半开桃蕊娇含露,欲绽杨枝嫩滴酥”则通过桃花和杨枝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早春的生机与美丽。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早春时节的自然美景,诗人通过“雪后春生”与“人未觉”的对比,突出了自然界的生灵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从而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弄丝蟢子”、“娇含露”、“嫩滴酥”等,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方平的个人经历有关,他生活在唐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刘方平作为一位诗人和画家,对自然之美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深厚的情感,在早春时节,他或许在户外散步或作画时,观察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描绘早春美景的佳作,这首诗也可能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