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筑台
唐·白居易
不烦营筑便成台,自有青松不用栽。
千里江山供远目,四时风月入诗怀。
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花间把酒杯。
此地风光无限好,何须更问世间埃。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译文
不需要费心营造和建筑就能自然形成一座高台,台上自有青松挺立,无需人工栽种,站在这里,可以远眺千里江山,四季的风月美景都纳入我的诗心之中,闲暇时,我可以在石上静静地观赏流水潺潺,兴致来时,便在花间举杯畅饮,这里的风光无限好,我又何必去理会世间的尘埃与纷扰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白居易在观赏自然美景时的心境,首句“不烦营筑便成台”表达了自然之美的天成与无需人为雕琢的特点;次句“自有青松不用栽”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生命力与自我完善的能力,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千里江山”和“四时风月”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陶醉,最后两句,诗人则表达了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美景为背景,通过诗人的观察和感受,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诗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自然之美和个人的闲适心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即自然之美是无需人为雕琢的,而人生的真谛也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在晚年时期,白居易更加倾向于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和表达,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也可以体会到他那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