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横山
宋·苏轼
三日横山反覆看,殷懃送我惠山前。
似嫌车马繁华地,却入云林养静缘。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其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艺术全才之一。
译文
我连续三天反复观看横山的美景,横山仿佛也殷勤地送我到惠山之前,它似乎嫌弃车水马龙的繁华之地,更愿意隐入云林之中,修养它的静谧之缘。
释义
“三日横山反覆看”表达了诗人对横山美景的留恋与喜爱,连续三天都在观赏。“殷懃送我惠山前”则是以拟人的手法,形容横山仿佛有情感一般,殷勤地陪伴诗人前行至惠山。“似嫌车马繁华地”表达了横山对喧嚣繁华之地的排斥,“却入云林养静缘”则展现了横山选择隐入云林,追求静谧生活的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横山为描写对象,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横山以情感,使其仿佛成为了一位有思想、有情感的生灵,诗人通过反复观看横山,感受到了横山的美丽与静谧,进而产生了对横山选择隐逸生活的理解与赞赏,诗中“三日横山反覆看”与“殷懃送我惠山前”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横山的喜爱,又展现了横山与诗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情感色彩,诗人也通过横山的选择,表达了自己对喧嚣繁华之地的厌倦,以及对静谧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历江南时所作,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至江南,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更加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在游历过程中,他看到了横山的美丽与静谧,感受到了横山对喧嚣繁华之地的排斥,进而产生了对横山选择隐逸生活的理解与赞赏,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在政治失意后,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