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求隐者
唐·李洞
萧相厥初谒邵平,中廷百拜百不应。
汉家天子今无恙,且喜将军偶得卿。
作者简介
李洞,字才江,晚唐诗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他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仕途不顺,但诗才横溢,尤善五言律诗,李洞对贾岛极为推崇,曾铸贾岛铜像,事之如神,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感慨,反映时代变迁,风格清丽脱俗,意境深远。
译文
萧何当初去拜见邵平(秦末汉初的隐士),在庭院中拜了又拜,但邵平却一直没有回应,如今汉朝的天子安然无恙,可喜的是将军(指萧何)偶然间得到了您(指邵平)这样的贤士。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萧何拜访隐士邵平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隐士高洁品格的赞美以及对贤士得到重用的欣慰,首句“萧相厥初谒邵平”点明事件和人物,次句“中廷百拜百不应”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萧何的虔诚与邵平的淡泊,后两句则转而议论,以“汉家天子今无恙”作为背景,强调邵平这样的贤士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并以“且喜将军偶得卿”表达了对贤士得到重用的喜悦。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萧何拜访邵平的情景,并通过这一事件传达了诗人对隐士文化的向往和对贤士得到重用的欣慰,诗中“百拜百不应”的夸张描写,既突出了萧何的虔诚,也反衬出邵平的淡泊名利,后两句的议论则深化了主题,使诗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意义,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清丽,是一首优秀的五言律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晚唐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人才流失有关,晚唐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许多有识之士选择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纷扰,诗人李洞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这些隐士高洁品格的赞美,也寄托了对国家能够重用贤士、稳定局势的期望,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个人仕途不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历史事件的诗歌,更是一首反映时代变迁、寄托个人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