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汉吏叹
汉初沛邑有刀笔,吏治严苛民苦啼。
折腰如磬头抢地,哀声遍野映天齐。
青衫泪湿难言尽,铁笔无情判是非。
谁解其中辛酸味,唯留史册待人析。
作者:李悠然
朝代:虚构(为解析需要,特设一虚构作者及朝代)
作者简介
李悠然,虚构朝代“文华国”的一位著名诗人与史学家,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对古代历史有着深厚的兴趣与独到的见解,其诗作以历史题材见长,善于将历史人物与事件融入诗词之中,以诗传史,以史入诗,风格沉郁顿挫,情感真挚深刻,深受后世学者与读者的喜爱。
译文
在汉初的沛县,有一位擅长刀笔(指文书工作)的官吏,他的治理方式严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常常有人因恐惧而弯腰如磬,甚至头触地面,以示哀求,哀鸣声此起彼伏,响彻天际,百姓的泪水浸湿了衣襟,难以言表心中的苦楚,这位官吏手持铁笔,无情地判决着是非曲直,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其中的辛酸与无奈呢?只留下这段历史,等待着后人去分析与评判。
释义
“汉初沛邑刀笔吏”指的是汉初时期沛县的一位负责文书工作的官吏;“折腰如磬头抢地”则形象地描绘了百姓在严苛治理下恐惧无助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古代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与感慨,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景,反映了古代吏治严苛、民生艰难的社会现实。
赏析
本诗以汉初沛县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位刀笔吏的严苛治理与百姓的苦难生活,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权力压迫与民生艰辛,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将历史场景再现于读者眼前,使人不禁为古代百姓的遭遇而扼腕叹息,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吏治制度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以及对历史公正性的期待与呼唤。
创作背景
本诗为虚构作品,但创作灵感来源于对古代历史的深刻思考,在撰写这首诗时,诗人李悠然试图通过描绘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景,来反映古代社会中的权力压迫与民生艰辛,他希望通过这首诗,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对现代社会中公正与正义的珍视与维护,诗人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