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汀烟树正清秋。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人生马耳射东风,柳色桃花却长久。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
作者及朝代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作者简介
辛弃疾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自幼丧父,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他年轻时曾参与耿京起义,并亲自南下归宋,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南宋,他历任多个官职,但多次被免职或调任闲职,晚年退隐江西上饶,辛弃疾的词作情感激昂,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之作,也有温婉细腻之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译文
傍晚时分,寒鸦点点,一片哀愁笼罩在江面上,岸边的柳汀烟树正笼罩在清秋的暮色中,冰层下的流水声仿佛被冻得哽咽,雪地中的沙路被踏得平坦,人生短暂如同马耳射东风般转瞬即逝,而柳色桃花却年年长久,秦楼月下的离别,灞陵的伤感,乐游原上清秋节的凄凉,都让人难以忘怀。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晚秋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上片写晚秋景色,寒鸦、烟树、冰下水声、雪中沙路,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下片则转入抒情,以“人生马耳射东风”比喻人生短暂,而“柳色桃花却长久”则反衬出自然景物的恒久不变,最后几句则通过秦楼月、灞陵、乐游原等典故,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伤感。
赏析
这首词以景起兴,以情结尾,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晚秋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氛围,作者又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典故,将人生短暂与自然景物的恒久进行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整首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作于辛弃疾晚年退隐期间,当时,他因多次被免职或调任闲职而心灰意冷,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这首词中,他通过描绘晚秋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