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但二豪俱不见,向来三杰亦何成。全诗是什么?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怀古

唐·李商隐

岂但二豪俱不见,向来三杰亦何成。

汉家天子今无恙,不斩将军此不平。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个人仕途也颇为坎坷,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咏史诗也多有佳作,善于通过历史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慨和见解。

译文

哪里只是韩信、彭越这两位豪杰不见踪影了,就连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又有谁真正成就了功业呢?汉家天子如今虽然安然无恙,但如果不斩杀那些失职的将军,这场战乱又怎能平息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怀古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上英雄豪杰命运的感慨和对现实政治的不满,首句“岂但二豪俱不见”指出韩信、彭越这两位豪杰已经不见踪影,暗示了他们的悲惨结局;次句“向来三杰亦何成”则进一步扩展到汉初三杰,质疑他们是否真的成就了功业,实际上是对历史上英雄豪杰命运的普遍反思,后两句则转向现实,指出汉家天子虽然安然无恙,但如果不解决现实中的政治问题,战乱就无法平息,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赏析

这首诗以怀古为题,但并非简单地回顾历史,而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功业的反思,来抒发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忧虑,诗中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深度,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使得诗歌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富有现实意义,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李商隐作为咏史诗大家的才华和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晚唐时期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许多有识之士都感到无力回天,李商隐作为一位敏感的诗人,对这种现象有着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他通过怀古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上英雄豪杰命运的感慨和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来唤起人们的警觉和反思,为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提到了“二豪”和“三杰”,但具体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事迹可能因版本和解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上解析仅代表一种观点和解读方式,仅供参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