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逆血腥膻化为碧,空馀风雨鬼啾啾”,这两句诗出自金代元好问的《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其一》,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其一
金·元好问
道傍高柳咽清秋,
潞水东流无尽头。
逆血腥膻化为碧,
空馀风雨鬼啾啾。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是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元好问自幼聪慧,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他兴趣广泛,博闻强记,诗词歌赋、天文历法、数学医药,无不涉猎,其诗文雄浑豪放,语言质朴自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
译文
道路旁的高柳在清冷的秋天中呜咽,潞水向东流淌似乎没有尽头,那曾经的血腥和膻味如今已化为碧绿的颜色(暗指战乱和灾难的平息),只留下风雨中鬼魅的啾啾声(象征着过去的悲惨记忆仍在回荡)。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道路旁的柳树和流淌的河水,营造出一种凄清、深远的氛围。“逆血腥膻化为碧”一句,用象征手法表达了战乱和灾难的平息,而“空馀风雨鬼啾啾”则暗示了过去的悲惨记忆仍在人们心中回荡,难以忘却。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深切感慨,诗中“逆血腥膻化为碧”一句,既是对过去战乱和灾难的沉痛回忆,也是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与向往,而“空馀风雨鬼啾啾”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慨,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悲壮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金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元好问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去战乱和灾难的沉痛回忆,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与向往,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憧憬。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其一》是元好问的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感和悲壮情怀的佳作,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传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