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龟山塔影
宋·王安石
龟山独出压淮流,宝塔仍居最上头。
万象都随天水去,千峰尚绕暮云留。
僧居萧洒开林樾,客路迢遥入画楼。
惆怅无因同胜赏,心随明月到沙洲。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以富国强兵,是北宋变法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在文学上,他也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作品以雄健简练、深邃严密著称。
译文
龟山独自耸立在淮河之畔,气势磅礴,而宝塔更是矗立在龟山之巅,高耸入云,世间万物仿佛都随着淮水流向远方,而千峰万壑却仍然被暮云缭绕,久久不散,僧侣们的居所清幽雅致,林木葱茏,而远方的客人则沿着迢迢路途,进入如画般的楼阁之中,我满心惆怅,无缘与友人一同欣赏这美景,只能让心随着明月飞到那遥远的沙洲之上。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龟山与宝塔的壮丽景象,以及周围环境的清幽与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无法与友人共赏美景的遗憾与惆怅。
赏析
这首诗以龟山和宝塔为核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构思,展现出一幅壮丽而清幽的山水画卷,诗人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龟山的雄伟与宝塔的高耸、万物的流逝与千峰的恒久、僧居的清幽与客路的遥远等意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游历龟山时所作,龟山位于淮河之畔,景色秀丽,而宝塔更是其标志性建筑之一,王安石在游览过程中,被这里的美景所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也反映了王安石在变法运动中的坚韧不拔和追求理想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