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霜干瘦来无可庇,更能庇得鹭鹚巢”,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小村》,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相关解析:
诗词原文:
小村
宋·梅尧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谩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霜干瘦来无可庇,更能庇得鹭鹚巢。
野田黄雀自为伴,山崦青芜不似原。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对宋诗风格影响较大,开启了宋诗的时代新风,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资治通鉴》作注,有《宛陵先生集》等传世。
译文:
淮河宽阔,沙洲众多,在这广阔之中忽然出现了一个小村庄,村庄的篱笆门破败不堪,只是随意地围了起来,寒冷的天气里,鸡找到食物后便会呼唤同伴一起来吃;而贫穷的老翁自己都没有衣服穿,却依然紧紧抱着自己的孙子,那些被霜打过的树木已经干枯瘦弱,几乎无法为自己提供庇护,但它们却还能为鹭鹚提供一个筑巢的地方,田野里的黄雀自为伴侣,而山间的青草却不像平原上的那样茂盛。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淮河边上一个小村庄的贫困与荒凉,诗人通过描绘村庄的破败、村民的贫困以及自然环境的萧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如“棘篱疏败谩为门”与“老叟无衣犹抱孙”之间的对比,突出了村民生活的贫困与艰辛;而“霜干瘦来无可庇,更能庇得鹭鹚巢”则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生命依然能够找到生存的空间和希望,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梅尧臣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日益困苦的时代,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同情,他通过描绘一个小村庄的贫困与荒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和人民的苦难生活,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
希望以上解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