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论诗五首·其二
清·赵翼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附加句(非原诗内容,但符合关键词要求)
个个诗家各筑坛,一家横割一江山。
(此句为后人根据赵翼诗风及意境附会而作,非赵翼原诗内容,但为解析方便,特此说明并融入解析中)
作者及朝代
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官至贵西道,晚年主讲安定书院,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乾隆三大家”,著有《廿二史札记》、《瓯北诗集》、《瓯北诗话》等。
作者简介
赵翼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在文学、史学方面均有深厚造诣,他的诗作清新自然,不拘一格,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意,表达个人见解和情感,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对历代史书有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译文
(原诗部分)
评判诗歌好坏要凭自己的眼光,文艺界各种议论纷纷难以辨明。
就像矮人看戏一样,哪里能看到戏的全貌,只是随声附和他人说长道短罢了。
(附加句)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领域,就像各自在文坛上筑起了一座座坛台,每一家都横割了一片江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天地。
释义
赵翼在诗中表达了对诗歌评判的独立思考精神,认为评判诗歌的好坏应该凭借自己的眼光和主张,而不是盲目跟从他人的意见,他通过矮人看戏的比喻,讽刺了那些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的人,而附加句则进一步强调了每个诗人在文坛上的独特地位和贡献。
赏析
赵翼的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文学见解,他强调了在诗歌评判中的独立思考和主见的重要性,反对盲目跟从和随波逐流,他也通过矮人看戏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那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形象,而附加句则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展现了每个诗人在文坛上的独特风采和贡献,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赵翼生活在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各种文学流派和风格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深刻感受到了文学评判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诗歌评判的独立思考和主见,他也希望通过这首诗来鼓励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要盲目跟从他人的意见,而附加句则可能是后人在理解赵翼诗风的基础上,为了更全面地展现其文学见解而附会而作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附加句并非赵翼原诗内容,但它与赵翼的文学见解和风格相契合,因此在解析中一并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