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招近侍自江都,两岁何曾见国姝。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赠别二首·其一

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附加句

旁招近侍自江都,两岁何曾见国姝。

(注:杜牧的原诗中并未直接包含“旁招近侍自江都,两岁何曾见国姝”这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作为附加内容融入解析,假设其为杜牧同期所作,风格相近的未收录诗句。)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出身京兆杜氏,为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诸州刺史等职,后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工诗、赋、文、辞,尤以诗著称,诗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诗风俊爽峭健,多佳作名篇,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译文

(针对附加句)

从江都招来的近侍啊,这两年来我何曾见过如此美丽的国色天香?

(原诗部分译文略,因题目要求主要解析附加句)

释义

“旁招近侍自江都,两岁何曾见国姝”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身边侍从虽多,但两年间却未曾见过真正美丽女子的感慨。“旁招近侍”指的是从江都(今江苏扬州)招募来的侍从,“国姝”则指国色天香的美女。

赏析

这两句诗虽非杜牧原诗中的直接内容,但假设其为杜牧所作,其风格与杜牧的咏史抒怀、俊爽峭健的诗风相吻合,诗人通过对比身边众多的侍从与未见过的真正美女,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隐含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诗句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

关于这两句诗的创作背景,由于并非杜牧原诗中的直接内容,因此无法提供确切的创作背景,但假设其为杜牧同期所作,可能与诗人当时的生活经历、情感状态或社会背景有关,杜牧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晚年更是郁郁不得志,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通过诗歌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而这两句诗,正是诗人这种情感的真实写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