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走得团团织得窠,群飞来往不逃他。
但知取蜜寻香径,不知辛勤为谁家。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走得团团织得窠,群飞来往不逃他”实际上是对罗隐《蜂》诗意境的化用或变体,并非原诗完整两句,但为贴合您的要求,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创作与整合,形成了上述第二联,原诗中并无完全一致的这两句,但整体意境相符。)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字昭谏,晚唐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文学家,他一生仕途不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这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罗隐的诗作风格犀利,讽刺意味浓厚,常借自然景物抒发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译文
(整合后的诗句)
不论是在平坦的地面还是陡峭的山尖,蜜蜂们都占据了所有美好的风光。
它们忙碌地飞行,团团转地建造着蜂巢,成群结队地来往,从不畏惧或逃避。
只知道沿着芬芳的花径采集花蜜,却不知这辛勤的劳动究竟是为了谁家的甜蜜。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蜜蜂的辛勤劳动,隐喻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蜜蜂无论身处何地都勤勉不息,象征着劳动人民无论环境如何都努力劳作,而它们辛苦采蜜却不知为谁所享,则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劳动者的无奈。
赏析
罗隐的这首诗以蜜蜂为题材,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将蜜蜂的勤劳与人类的命运相联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中“走得团团织得窠,群飞来往不逃他”生动描绘了蜜蜂的忙碌与无畏,而“但知取蜜寻香径,不知辛勤为谁家”则直接点出了劳动者的辛酸与无奈,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他自身也经历了多次科举不第的挫折,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在这首诗中借蜜蜂之口,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蜜蜂的辛勤劳动与不知为谁所享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劳动者的悲惨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