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杂咏
清·王士禛
山下孤村远俗尘,
乱峰深处似桃源。
人家篱落多栽竹,
客路蒹葭自满津。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句里略无烟火气,
更教谁上少陵坛。
作者简介
王士禛(1634年—1711年),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他是清初诗坛的领袖人物,神韵诗派的创始人,主张诗歌应追求“神韵”高远、清新淡远之境,王士禛博学多才,诗文兼擅,著作丰富,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译文
山脚下孤独的村庄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杂乱的山峰深处仿佛隐藏着世外桃源。
村中人家的篱笆墙内多栽有竹子,
客行的道路两旁蒹葭(芦苇)长满了水边。
在白天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
趁着青春年华与伴侣一同回到家乡。
诗句中丝毫没有尘世生活的烟火气息,
还有谁能登上杜甫(少陵野老)的祭坛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的宁静生活,远离尘嚣,环境清幽如桃源,诗中通过“孤村”、“乱峰”、“篱落栽竹”、“蒹葭满津”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诗人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以及纵酒放歌、青春作伴的洒脱情怀,最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强调自己的诗作中没有世俗的烟火气,暗含了对杜甫等伟大诗人的敬仰,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自信与自得。
赏析
这首诗是王士禛神韵诗风的典型体现,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高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享受,尤其是“句里略无烟火气”一句,既是对自己诗作风格的概括,也是对理想诗歌境界的追求,诗人以杜甫为参照,表达了自己虽不及杜甫之伟大,但在追求诗歌的纯净与高远上,却有着自己的坚持与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王士禛隐居山中期间,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王士禛在仕途上虽有所成就,但内心深处却更向往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隐逸生活,在隐居期间,他深入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追求,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既是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文学理想与追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