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已巧当寒食日,春风悭放牡丹枝。出自哪首诗?

生辉77个月前

这首古诗出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依韵和宋中道春日五绝句之二》,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上已巧当寒食日,春风悭放牡丹枝。

年年长为此花醉,老去看花能几时。

作者及朝代

作者:梅尧臣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叔父荫补河南主簿,累迁河南、河阳、湖州等郡从事,后入国子监,直讲《毛诗》、《尚书》,欧阳修荐为馆阁校勘,历集贤校理、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南宋刘克庄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资治通鉴》作注,有《宛陵先生集》及《唐载记》、《毛诗小传》等传世。

译文

上巳节恰好与寒食节重合,春风却吝啬地不肯让牡丹花绽放。

我每年都因这牡丹花而沉醉,但如今已老,还能有多少次机会去欣赏它呢?

释义

诗中描述了上巳节与寒食节重合的巧合,以及春风未至、牡丹未开的遗憾,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如牡丹花)的珍惜与留恋。

赏析

此诗以节日为背景,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慨相结合,上巳节与寒食节的重合,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氛围,而“春风悭放牡丹枝”一句,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春风赋予了情感色彩,使其显得既吝啬又无情,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如牡丹花)的期待与失望,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描绘,又有对人生的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状态有关,梅尧臣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举,直到晚年才得到一些官职,他一生热爱诗歌创作,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有着深刻的感悟,此诗可能是在某个上巳节与寒食节重合的日子里,诗人独自赏花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感慨,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留恋,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