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夜闻虎啸
唐·李涉
荒山岂有吹笛声,乃是卧虎鼻息鸣。
月黑风高林影乱,独行客子心兢兢。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李涉虽有诗作传世,但此诗并非其真实作品。)
作者简介
李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唐宪宗至唐文宗年间,他工于诗,尤善七言绝句,与弟李渤同隐庐山,后应召下山,累官至国子博士,李涉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旅途见闻与个人情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译文
在荒凉的山中,哪里会有悠扬的笛声传来呢?原来那不过是卧虎的鼻息发出的轰鸣,月黑风高的夜晚,树林的影子随风摇曳,显得杂乱无章,我这个独自行走的旅人,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荒山夜行时听到的虎啸声,营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首句“荒山岂有吹笛声”以反问开篇,引出下文的真相——“乃是卧虎鼻息鸣”,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展现了诗人的想象力和语言技巧,后两句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恶劣和旅人的恐惧心理。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荒山夜行的恐怖画面,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将笛声的悠扬与虎啸的凶猛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通过月黑风高、林影乱等细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和不安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的恐惧和紧张,诗人还通过“独行客子心兢兢”一句,表达了对孤独和危险的深刻体验,增强了诗歌的共鸣力。
创作背景
(虚构)据传,李涉在一次游历中,途径一座荒山,时值深夜,月黑风高,他独自一人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突然,一阵低沉而有力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起初他以为是有人在吹笛,但仔细一听,才发现那是卧虎的鼻息声,这一经历让李涉深感恐惧和震撼,于是他回到住处后,便根据这一亲身经历创作了这首诗,通过这首诗,李涉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恐惧,也反映了他在旅途中的孤独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