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风只怕松江渡,过了松江却阻风。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阻风

宋·陈与义

扁舟三日住江楼,

阻风只怕松江渡。

潮生浦口蒹葭暮,

过了松江却阻风。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著有《简斋集》,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江西诗派的瘦硬拗折,又兼具苏轼、黄庭坚的豪放与清新,陈与义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其诗歌常抒发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译文

小船在江上停留了三日,停泊在江楼边,

最怕的是在松江渡口遇到阻风。

潮水上涨,浦口边的芦苇在暮色中摇曳,

好不容易过了松江,却又遇到了阻风。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上航行时遭遇阻风的情景,首句“扁舟三日住江楼”点明了诗人已经在江上停留了三日,次句“阻风只怕松江渡”表达了诗人对松江渡口阻风的担忧,后两句“潮生浦口蒹葭暮,过了松江却阻风”则进一步描绘了阻风的情景,即使过了松江,仍然遭遇阻风,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江上遭遇阻风的情景,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首句“扁舟三日住江楼”以“三日”强调了停留的时间之长,为后文的“阻风”做了铺垫,次句“阻风只怕松江渡”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担忧,使情感更加鲜明,后两句“潮生浦口蒹葭暮,过了松江却阻风”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进一步渲染了阻风的氛围,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陈与义流离失所、漂泊无定的时期,当时,他身处战乱之中,生活困顿,常常在江上航行以躲避战乱,在这段时期,他创作了多首描绘江上航行和遭遇阻风的诗歌,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描绘阻风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