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鸂鶒
唐·杜牧
鸂鶒娇红野鸭青,为人浮没为人鸣。
双去双来君不见,莫教孤影对觚棱。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以诗名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名,他的作品在晚唐诗歌中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鸂鶒的羽毛娇艳如红,野鸭的羽毛则青翠欲滴,它们时而浮在水面,时而潜入水中,为人们展现着它们的身姿,也为人们发出清脆的鸣叫,成双成对的鸂鶒飞来飞去,你却未曾看见;不要让它们孤独的影子,对着那宫殿的屋角独自哀伤。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鸂鶒与野鸭的美丽羽毛和它们在水中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成双成对、和谐共处的向往,诗中也隐含着诗人对孤独与分离的感伤,以及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
赏析
杜牧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鸂鶒与野鸭的美丽与自由,通过它们的活动,寄托了诗人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鸂鶒娇红野鸭青”一句,以色彩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两种水鸟的不同美感;“为人浮没为人鸣”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它们以人的情感和行动,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而“双去双来君不见,莫教孤影对觚棱”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孤独与分离的深深忧虑,以及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与惋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牧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有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身处其中,深感无奈与孤独,他通过描绘鸂鶒与野鸭的成双成对,寄托了自己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通过“莫教孤影对觚棱”一句,表达了自己对孤独与分离的深深忧虑,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与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