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目:《秋夜虫鸣》
朝代:唐
作者:李商隐
莎虫误认天明子,却变寒声作暖声。
秋意渐浓人未觉,独怜虫语诉衷情。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能深刻地反映出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译文
莎草丛中的小虫误将夜晚的亮光认作了天明,于是将原本寒冷的秋夜虫鸣声,也似乎变得温暖起来,秋天的气息逐渐浓厚,人们却还未曾察觉,只有那孤独的虫鸣,在诉说着内心的情感。
释义
“莎虫误认天明子”一句,以莎虫为视角,形象地描绘了秋夜中虫鸣的情景,同时寓意着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误解或误判。“却变寒声作暖声”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误解带来的心理感受,将寒冷的秋夜虫鸣,误认为是温暖的声响。“秋意渐浓人未觉”揭示了人们对外界变化的迟钝感知,而“独怜虫语诉衷情”则表达了诗人对虫鸣所蕴含情感的同情和理解。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虫鸣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诗中“莎虫误认天明子”的意象新颖独特,既富有诗意又引人深思,它启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们往往容易因为误解或误判而错失真相或良机。“却变寒声作暖声”一句,也巧妙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即使面对寒冷的现实,也依然怀揣着温暖和希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晚唐乱世,社会动荡不安,个人命运也充满了坎坷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秋夜虫鸣的情景,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他通过莎虫的视角,表达了对人们误解和误判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