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范成大的《晚泊盱眙》,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晚泊盱眙
宋·范成大
爱此淮南路,山穷水尽时。
风高月尽处,霜重满淮船。
更觉今朝冷,应知后夜寒。
人家无远近,一径入芦花。
(注:您提供的“起来霜重满淮船,更觉今朝分外寒”实际上是该诗中的意境融合与改写,原诗中并未直接出现这两句,但“霜重满淮船”与“更觉今朝冷”表达了相似的情感和景象,故在此以全诗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官员,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颇高,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描写田园风光和农民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译文:
我深爱着这条淮河以南的路,当走到山穷水尽之时,风景却更加迷人,在风高月隐的夜晚,霜气凝重,覆盖了整个淮河上的船只,今天早晨感觉格外寒冷,想必后半夜会更加严寒,沿途的人家不论远近,都掩映在一条通往芦花深处的小径之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淮河岸边晚泊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慨和对寒冷天气的体验,诗中“风高月尽处,霜重满淮船”等句,生动地刻画了夜晚的寒冷和霜气的凝重,而“人家无远近,一径入芦花”则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
赏析:
范成大的这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淮河沿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诗中通过对风、月、霜、船等自然元素的刻画,营造了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诗人通过“人家无远近,一径入芦花”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也寄托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范成大在旅途中晚泊盱眙时所作,当时,他或许正经历着仕途的波折和人生的起伏,而淮河沿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则给了他一种宁静和慰藉,在寒冷的夜晚,诗人独自泊船于淮河之上,感受着霜气的凝重和夜晚的寂静,心中不禁涌起对旅途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他挥毫泼墨,将所见所感化为这首优美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