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恨秋
宋·杨万里
每到炎天只愿秋,如何秋到却成愁。
云遮日色风翻袖,竹动秋声叶满洲。
雁字回时人独倚,蛩声切处夜初幽。
此情此景谁能解,唯有孤灯照小楼。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万里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作语言平易自然,形象鲜明,富有幽默感,被誉为“诚斋体”,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译文
每当炎热的夏季到来时,我只盼望着秋天的凉爽;然而当秋天真的来临时,我却为何又心生忧愁?云彩遮住了日光,风儿吹动衣袖,竹子摇曳发出秋的声音,落叶铺满了整个小洲,大雁南飞时,我独自倚楼远望;秋虫鸣叫,夜色初显幽深,此情此景谁能理解呢?只有那盏孤灯陪伴着我,照亮着这座小楼。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感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每到炎天只愿秋”与“如何秋到却成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后文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愁绪。
赏析
这首诗以季节变换为线索,通过对比和描绘,展现了诗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首联“每到炎天只愿秋,如何秋到却成愁”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矛盾心理,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如云彩、风、竹子、落叶、大雁和秋虫等,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氛围和诗人的愁绪,尾联“此情此景谁能解,唯有孤灯照小楼”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平易自然,形象鲜明,富有画面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秋天的景象和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仕途不顺或人生低谷时期,面对季节的变换和人生的起伏,诗人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渴望秋天的凉爽和宁静,但当秋天真的来临时,却又因为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而感到忧愁和无奈,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抒发,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