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曾草三千牍,流涕大息仍痛哭。的解释

梦梦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愤书

唐·杜甫

向来曾草三千牍,流涕大息仍痛哭。

四海苍生皆骨肉,一身孤注托江湖。

忧时感事心难定,望月怀乡梦易孤。

欲问前朝兴废事,青山无语对苍梧。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历史上杜甫并未留下与此完全一致的诗句。)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译文

向来我曾写下无数奏章(三千牍为虚指,形容数量众多),在流泪叹息中仍然痛哭不已。

天下的百姓都是我的骨肉亲人,而我孤身一人却将命运寄托在这漂泊的江湖之上。

忧虑时事、感慨世事让我的内心难以平静,望着月亮怀念故乡,梦境中常常感到孤独无依。

想要询问前朝的兴衰更替之事,只见青山默默无语,对着苍梧山(象征历史的沧桑)沉思。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忧虑,首句“向来曾草三千牍”描绘了杜甫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曾无数次上书言事,试图改变国家的命运,面对现实的无奈,他只能“流涕大息仍痛哭”,表现出深深的绝望和悲痛,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将天下苍生视为自己的骨肉亲人,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同时也透露出自己漂泊无依、孤独无助的境遇,后两句则通过“忧时感事”和“望月怀乡”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充分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深厚功底和人文关怀,诗人通过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忧虑,诗中也蕴含着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个人的悲痛到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再到对历史的沉思,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虽然是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将其置于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来理解其创作意图,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杜甫深感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的呼声,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精神的体现,通过个人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忧虑,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