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李俨黄门祠
唐·韦庄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万古贤愚俱白骨,两翁天地一清风。
我来祠下寻遗爱,沙鸟飞鸣似旧穷。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后入蜀依附王建,曾任前蜀宰相,韦庄的诗风清丽,词作尤为著名,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译文
蜀国的君主(刘备)为了窥探东吴而亲临三峡,他去世时也留在了永安宫。
想象中的翠华(皇帝的车驾)如今只存在于空山之中,而那玉砌的宫殿也早已化为乌有,只留下一座野寺在废墟之上。
自古以来,无论是贤明还是愚昧的人,最终都化作了白骨,只有两位老人(指刘备与诸葛亮)在天地间留下了一缕清风。
我来到这座祠堂下寻找他们留下的仁爱,只见沙洲上的鸟儿飞鸣,仿佛还保持着昔日的贫穷与简朴。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刘备与诸葛亮的历史遗迹,表达了对两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怀念,首联和颔联回忆了刘备的生平与逝世之地,颈联则通过对比“万古贤愚”与“两翁”的生死归宿,突出了刘备与诸葛亮的超凡脱俗与高尚品德,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二人遗爱的追寻与感慨。
赏析
本诗以历史遗迹为背景,通过对刘备与诸葛亮的缅怀,展现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赞美与向往,颈联“万古贤愚俱白骨,两翁天地一清风”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通过对比与象征,深刻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与价值的永恒,诗人也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与批判。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的年代,他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对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无常有着深刻的体会,本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韦庄在蜀地的生活经历有关,他或许在游览李俨(即诸葛亮)的祠堂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充满历史沧桑与人生哲理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