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白,阮嗣宗,当年谁不笑两翁。出自哪首诗?

小星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李太白墓

唐·梅尧臣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力士脱靴嫌不足,贵妃捧砚还嗔怒。

当时李白东游来,无人知是青莲宇。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李太白,阮嗣宗,当年谁不笑两翁。

如今却忆两翁好,胜似当时无数公。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历仕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好学,敏于辞章,工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浮华堆砌,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时人称为“古淡”,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六十卷、《唐载记》二十七卷、《毛诗小传》二十卷、《续琴议》十卷等传世。

译文

采石矶江边一堆平凡的泥土,因为埋葬了李白而声名千古,来来往往的人们只吟诵一首李白的诗,却在那鲁班门前摆弄大斧,高力士为李白脱靴,他嫌不足;杨贵妃为李白捧砚,他还生气,当年李白东游来到金陵,无人认识他是诗仙李白,李白、杜甫的诗文仍在,光辉如同万丈光芒,却不知那些无知小儿,凭什么要诽谤中伤,就像那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可笑他们也不估量一下自己,我虽然生活在他们之后,却只能抬头远远相望,李太白、阮嗣宗,当年谁不嘲笑这两位老人,如今却思念这两位老人,他们的成就远远胜过当时无数的达官显贵。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李白的生平事迹和才华,表达了对李白的高度赞扬和敬仰,诗中提到李白在采石矶的墓,以及他生前的傲骨和才华,如高力士为其脱靴、杨贵妃为其捧砚等典故,也批评了那些无知小儿对李白的诽谤中伤,将其比作蚂蚁撼大树,显得可笑不自量,诗人将李白与阮籍(阮嗣宗)相提并论,认为他们虽然生前曾被人嘲笑,但他们的成就和才华却远远胜过当时的无数达官显贵。

赏析

这首诗以李白的墓为引子,展开对李白生平事迹和才华的赞美,诗人通过生动的典故和形象的比喻,将李白的傲骨和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表达了对那些无知小儿的批评和讽刺,诗中“李太白,阮嗣宗,当年谁不笑两翁”一句,将李白与阮籍相提并论,既突出了他们的共同特点——才华横溢却遭人嘲笑,又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感情和哲理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梅尧臣在游览采石矶时,有感于李白的墓和生平事迹而创作的,梅尧臣作为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对李白的才华和傲骨深感敬佩,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李白的敬仰和怀念,也表达了对那些无知小儿的批评和讽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才华和傲骨的认可和尊重程度,在梅尧臣看来,李白和阮籍虽然生前曾遭人嘲笑,但他们的才华和成就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楷模。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