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底阳生人不觉,烧痕未冷已青青。出自哪首诗?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

一支梅破腊,万象渐春分。

地底阳生人不觉,烧痕未冷已青青。

作者及朝代

张栻(1133年—1180年),字敬夫,一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卒于孝宗淳熙七年,年四十八岁。

作者简介

张栻早年曾师从胡宏,后学于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他不仅在理学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政治和教育上也有显著的成就,曾任知抚州、严州等职,在地方上兴办学校,注重教育,培养了大量人才,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南宋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译文

时节变换,年终时候冰雪渐渐减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晓。

眼前仿佛已经可以看到一片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春风吹拂水面,波纹荡漾,绿意盎然。

地下的阳气开始萌动,万物都呈现出新的生机;

一枝梅花已经冲破了寒冬的束缚,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万物都将逐渐复苏。

人们还未察觉到春天的到来,但地底的阳气已经悄然萌生;

野火的烧痕还未冷却,草木就已经开始变得青翠欲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立春时节自然界的微妙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期待,诗中通过描绘冰霜减少、草木复苏、水面荡漾等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和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诗人也通过“地底阳生人不觉,烧痕未冷已青青”等诗句,暗示了春天的到来是悄然无声的,但自然界却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开始展现出新的生机。

赏析

这首诗以立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到来给自然界带来的微妙变化,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象中的细节,如冰霜的减少、草木的复苏、水面的荡漾等,从而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和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诗人也通过“地底阳生人不觉,烧痕未冷已青青”等诗句,表达了春天到来的悄然无声和自然界的敏锐感知,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期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立春时节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期待,当时,南宋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但诗人并未被时局所困,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他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首诗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为我们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学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