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望远
唐·王昌龄
道是远瞻三百里,如何不见六千人。
黄沙漫漫迷征路,落日沉沉映战尘。
戍客思乡空有泪,将军报国岂无心。
边关烽火连天起,壮志难酬恨满襟。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王昌龄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基于该虚构作品进行。)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后迁江宁丞,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爱国激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译文
说是远望能及三百里之远,为何却看不见那六千战士的身影?黄沙漫天遮蔽了前行的道路,落日余晖映照着战场上的尘土,戍边的士兵思乡情切,空有泪水流淌,将军们虽然心怀报国之志,却也有难以言说的苦衷,边关的烽火连天而起,战士们的壮志难以实现,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愤恨。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战士们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忧虑,诗中“道是远瞻三百里,如何不见六千人”一句,既展现了边疆的辽阔无垠,又暗示了战士们的艰辛与牺牲。
赏析
本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疆的荒凉和战士们的内心世界,首联“道是远瞻三百里,如何不见六千人”以问句开篇,引人入胜,既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关切,又暗示了边疆的广阔和战士们的渺小,颔联“黄沙漫漫迷征路,落日沉沉映战尘”通过描绘边疆的自然环境,进一步渲染了边疆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颈联“戍客思乡空有泪,将军报国岂无心”则通过战士和将军的对比,展现了边疆战士的思乡之情和将军们的无奈与苦衷,尾联“边关烽火连天起,壮志难酬恨满襟”则总结了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忧虑。
创作背景
(基于虚构作品)本诗虚构于唐代边塞诗盛行的背景下,王昌龄作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忧虑,本诗通过描绘边疆的荒凉景象和战士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关切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担忧,虽然此诗并非王昌龄实际作品,但它符合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和主题,能够反映出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