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许枝间慰愁恨,儿童抵死打黄梅。全诗是什么?

风云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惜春

宋·杨万里

留许枝间慰愁恨,儿童抵死打黄梅。

开时似雪经春去,落日犹开暗香来。

作者及朝代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语言通俗活泼,构思新巧奇特。

作者简介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等官职,在朝中敢言直谏,屡遭贬谪,宋光宗即位后,召为秘书监,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宁宗时,官至宝谟阁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译文

留在枝头少许的花朵,仿佛是为了安慰我心中的愁绪与遗憾,孩子们却执意地敲打黄梅树,让花瓣纷纷落下,梅花开放时如同白雪覆盖,经过春天的流逝,即便在落日余晖中,它依然绽放,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梅花在枝头残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愁绪与不舍,通过孩子们敲打黄梅树的行为,形成了一种对比,突显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珍视与孩子们纯真无邪的对比,最后两句则通过梅花在落日中的绽放与暗香的传递,展现了梅花坚韧不屈、生命力顽强的品质。

赏析

这首诗以梅花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首句“留许枝间慰愁恨”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梅花以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愁绪与不舍,次句“儿童抵死打黄梅”则以孩子们的纯真无邪与诗人的愁绪形成对比,突显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珍视,后两句则通过梅花在落日中的绽放与暗香的传递,展现了梅花坚韧不屈、生命力顽强的品质,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面临着仕途的挫折与人生的困境,梅花作为坚韧不屈、生命力顽强的象征,成为了诗人寄托情感与追求的对象,通过描绘梅花在枝头残留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愁绪与不舍,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也反映了他坚韧不屈、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