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云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以下为虚构添加部分,以符合题目要求)
又闻边烽急,胡骑欲南侵。
将军请长缨,誓斩楼兰首。
铁骑突出刀枪鸣,战鼓连天震地响。
呈上方披舆地图,烦公赤手系单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唐代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712年至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并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杜甫早年游历四方,曾漫游吴、越、齐、赵等地,期间结识了李白、高适等诗人,并共同游历,杜甫的诗歌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面貌,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虚构部分译文)
又听说边疆的烽火紧急,胡人的骑兵想要南侵,将军请缨出征,发誓要斩下敌人的头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战鼓连天,震动着大地,将军呈上地图,请求皇帝允许他亲自出征,用赤手空拳擒住单于,黄沙百战,战士们的金甲都被磨穿,但他们发誓不破楼兰誓不还。
释义
“呈上方披舆地图,烦公赤手系单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将军向皇帝呈上地图,请求出征,并誓言要亲自擒住敌人的首领单于,这表达了将军的英勇无畏和决心,也体现了唐朝时期边疆战争的紧张局势。
赏析
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边疆烽火紧急、胡骑南侵的紧张局势,又开启了后面将军请缨出征、誓斩楼兰的英勇场面,诗句中的“呈上方披舆地图”描绘了将军向皇帝呈上地图的庄重场面,“烦公赤手系单于”则表达了将军的英勇无畏和决心,这两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将军的英勇形象,又体现了唐朝时期边疆战争的紧张局势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虚构部分)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定为唐朝时期边疆战争频繁、国家面临外患的历史背景下,诗人杜甫通过描绘将军请缨出征、誓斩楼兰的英勇场面,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将士们爱国情怀的赞美,这首诗也反映了唐朝时期边疆战争的紧张局势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精神,虽然这两句诗是虚构添加的,但它们与整首诗的主题和意境相契合,共同构成了这首充满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