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长身须鬓苍,斜飞不入鵷鹭行。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庐山高

唐·苏轼

庐山高哉,几千万仞兮,根盘几百里兮,

峥嵘窾大无得而状兮,日月之所蔽亏兮。

有如崇朝之云兴兮,乍有乍无,

如黑风之旋磨兮,忽东忽西。

有似溟渤之巨浸兮,风涛之相豗,

变化出没无有常兮,簸荡取势疾而崔嵬。

是山也,非云之所能蓊郁兮,非烟之所能蒙昧兮,

其光昭昭,其气融融兮,如渥丹之华叶兮,

垂葆英之蓊茸兮,列瑶草之崧茸兮,

濯锦江之霏霏兮,露晞阳之濛濛兮。

盖天地之所钟兮,信为天下之大观兮。

昔者周之兴也,有若子之在函谷兮,

气郁郁而藏兮,与山为徒兮。

其始也,与草木而俱蒙兮,其末也,

揭日月以行兮,夫岂特雄豪之士哉,

亦天地之精华也,惟天地之精华兮,

能生夫英雄兮,况山川之所涵育兮,

其气固有以异兮,惟夫禀天地之粹兮,

含古今之英兮,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兮,

将以自见兮,而又何辞于山兮。

予虽非夫之俦兮,窃慕其为人兮,

愿从之游兮,匍匐其足下兮。

有石壮且怪兮,状若老翁而长须兮,

貌严毅而不可犯兮,若将守其土而不去兮。

问之不答兮,独踞而睨兮,

其意若曰:吾非尔所当求兮,尔将何辞以对我兮。

予乃喟然叹曰:嗟乎,予欲见子久矣,

子乃今而肯见予兮,予之来也,

岂无所求兮,愧无以应子之求兮,

将往而不敢兮,忽若有物推予之背兮,

又若有物曳予之裾兮,予乃耸然而惊兮,

起而视之,则山也,其状若此兮,

乃知是山之特立不凡兮,不与培塿为类兮,

廓然有大志兮,直将上摩青天兮,

噫嘻,可以托吾之老境兮,将往而栖迟兮。

予之生也,少而多艰兮,蹉跎而不遇兮,

老冉冉而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兮。

予方区区欲求之于世俗兮,又安能与之俯仰以同流兮。

子之遭兮,盖将穷于一世而不悔兮,

独徜徉而不已兮,予今斯来,

得与子相遇兮,知予心之不违兮,

将假子以自宽兮,子其为我以自安兮。

予乃援琴而鼓之兮,浩歌以抒幽思兮,

将往观乎四极兮,游于天地之终始兮。

张公长身须鬓苍,斜飞不入鵷鹭行。

语我故时游冶处,只今芳草尚盈盈。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译文

张公身材高大,胡须花白,他斜飞而去的身影,不愿混迹于朝中那些高官显贵的行列,他告诉我过去游玩的地方,如今那里依然芳草青青,生机勃勃。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张公的形象和气质,他身材高大,胡须花白,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不慕名利的高洁品质,他斜飞而去的身影,不愿与朝中那些高官显贵为伍,显示出他的独立和清高,通过他对过去游玩之地的回忆,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张公的形象为线索,通过对其外貌、气质和行为的描绘,展现了其超脱世俗、不慕名利的高洁品质,诗人以“长身须鬓苍”形容张公的外貌,突出了他的高大和苍老,而“斜飞不入鵷鹭行”则进一步表现了他的独立和清高,诗人通过张公对过去游玩之地的回忆,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也暗示了张公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超脱,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所作,庐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以其秀丽的山水、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苏轼在游览庐山时,被其壮丽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同时也对张公这样的高洁之士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向往,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张公的高洁品质和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自己超脱世俗、追求自由和真理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