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新城道中二首(其一)》,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未炊,淅淅船篷雨点声,疏疏江面縠纹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不羁,善用夸张隐喻,独具风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春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走,吹停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绵帽,树头升起的初日如挂着铜锣,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西山的人家应未做饭,水面上传来小船撑篙的淅沥声,江面上泛起层层细小的波纹。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出游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诗中通过描绘春风、晴云、初日、野桃、溪柳等自然景物,以及船篷雨点声和江面縠纹等动态景象,展现了一幅清新自然、生动有趣的画面。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的心境,首联写作者欲山行而天公作美,次联写山间景色,三联写山村野景,末联写山行所见所闻,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新优美,如同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充满了诗情画意。“淅淅船篷雨点声,疏疏江面縠纹生”两句,以声衬静,以动衬静,生动地描绘了江面的宁静与美丽。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春天,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途中,经过新城(今浙江富阳新登附近)时所作,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请外任,虽然仕途不顺,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依然保持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首诗就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