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诗人浪语元无据,却道人间第二泉”,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游惠山》,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游惠山
宋·苏轼
石路萦回入九陔,山光渐暖日光开。
行人半出青松外,白鸟双飞翠藻来。
使君携客寻幽梦,野老留僧看落梅。
诗人浪语元无据,却道人间第二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石路蜿蜒曲折通向九陔山,山间的阳光逐渐变得温暖而明媚,行人们多半走出青松的掩映,白鸟双双飞翔在翠绿的池藻之间,太守带着客人追寻幽静的梦境,山野老人留住僧人一同观赏落梅,诗人的随意言谈本来没有根据,却说道这里是人间的第二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惠山时的所见所感,前两句写山路的曲折和山光的明媚,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中间两句通过行人和白鸟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山间的自然美景和生机盎然,后两句则通过太守、野老和诗人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惠山泉水的赞美和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游惠山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惠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意,诗人也通过对话和议论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惠山泉水的赞美和感慨,使得整首诗在表达上更加灵活多变。
创作背景:
苏轼在北宋时期曾多次游历各地,其中也包括惠山,在游览惠山的过程中,他被这里的山水美景和人文风情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游惠山》,诗中通过对惠山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文情怀的向往,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诗人浪语元无据,却道人间第二泉”这句诗在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惠山泉水的赞美和感慨,但关于“第二泉”的具体所指在历史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或不同的解释,在理解和赏析这首诗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语境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