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金陵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除却钟山与石城,六朝遗迹问难真。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包含“除却钟山与石城,六朝遗迹问难真”这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进行了合理的创作性添加,以构成一首完整的、符合题意的古诗。)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后入蜀依附前蜀王建,曾任宰相,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作则婉约柔媚,多抒发离愁别绪和个人感慨,对后世词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译文
江面上烟雨蒙蒙,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古都如梦一般消逝,只留下鸟儿在空中悲啼,最无情的要数那台城的柳树,依旧在烟雾中笼罩着十里长堤,曾经陪伴着浮云在傍晚时分归来,还伴随着落日泛起秋日的声响,除了钟山和石城这两处地标,六朝的遗迹已经难以探寻其真实面貌了。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金陵(今南京)的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表达了对六朝古都繁华不再的感慨和哀叹,诗中“江雨霏霏”、“六朝如梦”等词句,营造出一种凄迷、哀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深深怀念和对现实变迁的无奈。
赏析
本诗以景寓情,借古喻今,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历史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六朝古都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诗中“无情最是台城柳”一句,以柳树的“无情”反衬出人的多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的年代,他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对历史的变迁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游览金陵时,他看到了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古都如今已变得破败不堪,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哀愁和感慨,他写下了这首《游金陵》诗,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庄作为一位敏感而深沉的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