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望夫石
唐·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变体(含关键词版)
藁砧不寄大刀头,
化作峰头石也愁。
日日江头风复雨,
只盼归人诉离忧。
(注:变体版为根据关键词及诗意进行的创意性重构,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版本。)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建,唐代著名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贫寒,早年从军,曾游历四方,晚年隐居成都,他的诗作题材广泛,以乐府诗著称,善于描写民间疾苦和社会现实,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译文
(以原诗为准进行翻译)
在盼望丈夫归来的地方,江水悠悠地流淌。
她化作了石头,再也不回头张望。
山头上日日风吹雨打,
等待着丈夫归来,石头仿佛也在诉说着离别的哀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女子化作望夫石的凄美故事,表达了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等待,诗中“江悠悠”象征着时间的漫长与无尽的等待,“化为石,不回头”则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决绝等待的决心,而“山头日日风复雨”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恶劣与等待的艰辛,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凄美的画面,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望夫石”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将女子的忠贞与等待的艰辛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内涵,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环境(如江水、风雨)来烘托氛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唐代社会风气开放,但战争频繁,许多男子被迫离家远行,留下妻子在家守候,这种社会现象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王建可能正是基于这种社会现实,创作出了这首反映女子思念丈夫、等待归来的凄美诗篇,而变体版中的“藁砧不寄大刀头”等句,则可能是后人根据诗意进行的创意性添加或改编,以丰富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