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书斋铭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读书台北卯金刀,斋前不种李与桃。
惟种青松与白杨,风前月下共萧骚。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书法则独创“板桥体”,别具一格;绘画擅长兰竹,笔墨酣畅淋漓,深受后人喜爱,他一生坎坷,但性格豁达,作品多反映民间疾苦和个人情感。
译文
在读书台北面,有一个地方名为“卯金刀”(隐喻“刘”字,可能暗指书斋主人的某种情怀或寄托),我的书斋前不种植李树和桃树,我只种青松和白杨,在风前月下,它们共同发出萧瑟的声音。
释义
读书台北卯金刀:此句中的“卯金刀”是拆字谜,合起来为“刘”,可能暗含书斋主人对某位刘姓先贤的敬仰,或是对自己姓氏的巧妙运用,也可能仅作为文学修辞,增添诗意。
斋前不种李与桃:表明书斋主人不追求世俗的繁华与艳丽,李树和桃树常被视为美好和爱情的象征,但此处却选择不种,显示出一种超脱物欲、专注于精神追求的态度。
惟种青松与白杨:青松和白杨都是坚韧不拔、不畏严寒的象征,反映了书斋主人高洁的品格和对坚韧精神的崇尚。
风前月下共萧骚:在风清月白的夜晚,青松和白杨在风中摇曳,发出萧瑟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体现了书斋主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赏析
这首诗以书斋为背景,通过种植树木的选择,展现了书斋主人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和高洁的品格,诗中“卯金刀”的巧妙运用,既增添了文学趣味,又隐含了深层的文化意蕴,不种李桃而种青松白杨,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选择,更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体现了郑板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哲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郑板桥晚年,当时他仕途不顺,生活清贫,但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书斋作为他精神寄托的所在,成为他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场所,通过这首诗,郑板桥表达了自己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高尚情操的坚守,同时也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这首诗更显得难能可贵,展现了郑板桥作为一代文人的风骨和担当。